上海黃浦江畔的西岸,這些年已成為上海藝術、文化和商業發展的重點區域,一年一度的西岸藝術博覽會更是吸引了全球藝術界的目光。
近日,SHL建筑事務所(Schmidt Hammer Lassen)公布了兩座位于西岸的文藝場所的設計方案。
其中,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將于9月對外開放,該建筑的前身是具有百年歷史的“上海水泥廠”的預均化庫,而旁邊則是預計于明年竣工的西岸大劇院,該建筑也是中國首座專為音樂劇而打造的濱水劇場,將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向公眾。兩個建筑的項目建筑師——陳超與張勱,談及了兩棟建筑的設計理念及背后的故事,他們表示,“無論是建筑設計的理念還是需求,都是走向“更開放”,更強調公共的功能?!?/p>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與西岸大劇院相連,一棟為工業遺產改造,一棟為全新的建筑設計,一個為圓形,一個為反曲造型,在造型上相呼應。兩棟建筑的總設計師是SHL建筑事務所董事、設計總監Chris Hardie,他曾參與上海圖書館東館的設計。他表示,該區域是西岸文化長廊的一個節點,向北走有油罐藝術中心、龍美術館等藝術展示場所,往南走則開啟了文化演出場館的路線。
其中,率先完成的是穹頂藝術中心,將于今年9月對外開放,屆時將成為2023年“SUSAS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演繹展區主場館。這是工業遺產改造項目,由原水泥廠預均化庫改造而來,曾是中國第一家濕法水泥廠“上海水泥廠”的主要生產性設施。建筑內曾有一臺像時鐘一樣不斷運轉的機器,用于混合石灰石及其他礦料,形成化學成分穩定的生料用于后續水泥產品的生產。20世紀20年代,這里生產的水泥被用于建造上海的外灘建筑群。
上海水泥廠 (1920年代)
上海水泥廠(解放前)上海水泥廠,原名上海華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龍華廠,誕生于1920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曾是亞洲最大的水泥廠,是中國民族企業家們遠大眼光和經營智慧的結晶。自誕生開始,它便在日本、美國等國向華傾銷水泥的激烈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被侵占,幾乎被摧毀,但最終在它的守護者手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起到重大的作用。2006年,因世博會的契機,上海黃浦江兩岸開始了整體的規劃與升級,試圖實現還江于民的目標。2009年,為了結合上海市水泥行業結構調整以及徐匯濱江片區的規劃改造升級,上海水泥廠告別了黃浦江畔。?
改造前的穹頂藝術中心
SHL建筑事務所的設計團隊在保留原始形態和結構的基礎上,對這座舊廠房進行了翻新。項目建筑師陳超告訴記者,建筑內部增加新的結構框架以支持場館的多功能使用場景;屋頂以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覆蓋,夜晚猶如一盞燈籠發散出朦朧的光。白天,人們透過半透明的屋面板,可以看到還原成初始橙色的保留結構。為了紀念場地的工業歷史,原本用于將原料輸送到建筑內部的送料天橋也被保留下來。建筑底層采用了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面板,這些面板使用了大顆粒的廢玻璃骨料,賦予建筑獨特的質感和表現力。面板環繞圓形基座規律排列,形成一系列進入建筑內部的入口。據悉,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可容納2,500人,將是舉辦藝術展覽、音樂會、體育賽事和其他活動的理想場館。
改造后的穹頂藝術中心?Plankton ?SHL
西岸穹頂藝術中心?Arlifa Wang
與穹頂藝術中心所體現的混凝土的堅固性不同,一旁西岸大劇院的龐大體量則呈現出液體般流動的質感。建筑立面仿佛優雅的漣漪,與黃浦江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呼應。由GRC面板覆蓋的表面呈現多變的水平條紋,仿效了流水的紋理和形態。建筑內部延續了這種蜿蜒而流動的線條,在室內大堂大地色系的陶板飾面和主劇場的聲學墻面上得到另一種呈現。
西岸大劇院?SHL
劇院內設一個1,600座的音樂劇場以及一個可容納200人的黑盒小劇場用于實驗性演出。在室內的公共空間區域,人們可以透過巨大的玻璃幕墻欣賞黃浦江景和西岸風光,寬敞的露臺—— 一處位于屋頂,另一處位于中間樓層——為觀眾在演出間隙提供戶外休憩的場所,享受濱水景觀和壯麗的城市天際線。據悉,西岸大劇院預計于2024年竣工。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東方網
上海工業旅游促進中心 編輯
本文僅作交流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地址:上海市建國中路8號(8號橋)8號樓
電話: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版權所有 @ 上海工業旅游促進中心 - ZTU設計
備案信息:滬ICP備07024080號
掃微信,關注我們